• 中国方圆国珍基金会有限公司
  • 中国方圆国珍基金会有限公司
  • 中国方圆国珍基金会有限公司
  • 中国方圆国珍基金会有限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本会要闻

   媒体聚焦

   视频播报



 
   媒体聚焦


真实的中国:记录西部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现状

       2007年年底,一个主题为“走出大山”的救助西部贫困儿童的图片展在北京大学三角地举办。这一次展览的组织者,是43岁的农民王搏。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像这样的照片他一共拍了有3万多张,像刚才讲的这些故事,他脑子里有3万多个。王搏不是什么专业的摄影师,他也不是哪家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不是哪个乡里调查的学者。实际上他不隶属於任何一家单位,他没有任何特殊的身份,是甘肃省天水县一介普通农民。

       过去这十几年里,他几乎走遍了大西北每一片贫瘠的土地,去寻访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而且多数时间里,他是徒步行走,自己算了一下大概跑过的路,累计起来也有8万,没有任何人交给他,如此艰巨的一个任务,也没有人赋予他,改变现实的任何权利。一个农民,就这样开始了一次,让人难以想象的西行漫记。

       王搏的展览在好几个城市里都曾经办过,因为很难找到免费的场所,所以大冬天的展览也多半都是露天举行。其实说是展览,不过就是戳在地上的一些架子,几个绳子拽在柱子中间然后上面摆些照片。 

       王搏的展览,不是为了实现他的艺术之梦,他有一个最为实在的目的,他所有的照片底下都有大量的文字说明,王搏也有一张非常长的名单,上面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名字和他们的详细家庭住址。如果看展览的人想要捐助的话,他就会递上一份协议,一式两份,一份自己保存下来,以知道这个学生被捐助了。另外一份是给捐助人,让他们按照地址,自己去和学生们按这种方式王搏自创的叫“一对一”的资助方式。看起来好像有点笨拙,有点原始。 

       在某些个城市,有时候等上十几天,才能签下来一两份,但就是这么一份一份地签,十几年以来,通过“一对一”方式捐助的学生已经有一万一千多名。从寻访到拍摄,到展览,再到寻找资助,在这份他自己给自己寻找的事业当中,王搏始终是一个光杆司令。

       1986年,王搏买来一个二手相机在风景区招揽生意,因为喜爱摄影旅游,淡季时,王搏便背着相机外出采风。1992年冬季的一天,王搏来到甘肃会宁地区的一个村庄。这一家的一个老奶奶,大概70多岁,她们家有三个孩子,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实在是不忍心让孩子失学,但是没有办法。孙女已经失学了,说到这个时候,孩子就抱着奶奶,让奶奶不要哭,后来一家人都在哭。完了我就拍下了他们哭的那个镜头。瞎子父亲当时就跪下来,说这个孩子让我去养,他没有能力养。因为他这个要求,当时对我来说,就像意外的一种打击一样。

        盲人父亲的请求出乎王搏意料,长到20多岁,这种被人求助,被人报以希望和期待的感受,王搏还是第一次。王搏很清楚,眼前的这个孩子和自己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砍柴禾卖钱,一背的柴禾卖一毛多钱,两毛多钱,换了几斤粮食。每个星期天都得去山里,无论刮风下雨,冬天还是夏天,都要去。这个时候就感觉到,责任不光是你上学的责任了,还有家庭的责任。这种断断续续的学业,也没有维持多久。初二这一年,王搏辍学回家当起了农民。 

       1988年,在会宁的村庄里,当王搏把镜头对准失学的孩子时,他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王博向这一家人承诺,如果有能力一定帮孩子完成学业。王博说:“因为那个时候我知道中国的‘希望工程’已经开始了。我觉得这些照片拍了以后,可以给当地(政府看),因为这种状况已经存在。”

       一段时间后,王搏拿着一些失学儿童的照片,找到当地相关部门。没想到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当时受到的最大的置疑就是“他们认为你没有合法的身份,你不是多事嘛,干这件事。会说一个农民,你没有资格干这事。”“就感觉到特别自卑,没有想像到。”“自卑就感觉到自己特别穷,如果自己有钱,我就去帮他们。 ”

       几年间从县城到省城,王搏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问,几次三番地跑,但始终没有结果。直到1997年冬季的一天,一家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愿意和他谈一谈。“(问)完了,她说我怎么相信你?”“你最好不要相信我,你还是相信这些孩子,你觉得能帮你就帮,帮不了,你去深入调查那个地址都在这儿,文字图片我都给你。她就说我有神经病,就让我滚出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拎着一大包照片的王搏,满肚子的委屈不知该向谁诉说。“那个时候(我)也是第十七次到兰州,钱也花光了,没有钱住店。身上只有一个馒头。我就一直坐在大街上,但是大街特别冷,没有地方避风。”

       1998年春天,甘肃麦积山景区来来往往的旅客,发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在植物园里的树杈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图片。这些满山遍野的照片,是出自王搏之手。此时,他是麦积山下卖茶水的一个小老板。他要把他拍摄的这些照片公之於众。有想资助这些孩子的人跟王搏签订一个协议之后,就可以获得学生的联系方式。王搏说这叫“一对一”。于是,他就继续开始拍照,继续把照片挂在公园里。王搏知道,每一张照片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焦急,盼望的心情。

       “更让我能坚持下去的就是那些冷脸和冰冷的态度,就是你越受到拒绝你越觉得我要干下去。”在植物园里,展览了半年看照片的人不少正式协议一份也没有签下,於是有人建议王搏去更大的地方展出他的照片。1998年春,王博背着100多张照片,来到了兰州市市中心的东方文化广场。

       180多幅图片全部展出来,照片下面围着很多人看照片。第一个资助人叫金信义,资助了五个孩子。这一天在东方文化广场,王搏和资助人签下了25份协议。最后有一个下岗工人也被这些照片上的孩子感动。他虽然穷,但他宁肯少吃一点,少喝一点,一百块钱一年,他都会帮一个孩子。

       这25份捐助协议,让王搏似乎看到了更多地希望。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救助,王搏没有停下脚步他从兰州到北京,从北京到广州。带着几百张照片,开始了一个人的旅程。几年间,王搏行走记录的地区,从甘肃扩展到宁夏,四川,陕西,13530名学生进入他的镜头,获得资助。                

       “(为了)能够让人相信,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没有任何的利益,我们的现场是不收捐款、捐物。也不中转任何人给孩子的钱。”“我们把孩子的信息全部提供给资助人。你签完协议,是先去寄协议,而不是先去寄钱,去核实这个孩子。”“我只是牵线”,“经过之前很多年的磨炼,我感觉到唯一行通的一条路,就在哪里用自己纯洁的行为来支撑这件事的本身。”

       在西部一双双孩子和家人的眼中,在一份份协议中,王搏感觉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看到希望的同时王搏也感到内心的脆弱无力,感到脚下的这一条路漫漫无边,感觉到让你没有能力没有余地去做这件事。2004年11月,多年来一直热心投入帮助王搏在北京开展“一对一”资助计划的北大志愿者接到了王搏的一封信,信中表示,他将放弃自己“一对一”失学儿童救助计划。11月18日,王搏在北大组织了一场,最为悲伤的展览2004告别影展。这一天王搏没有在现场出现。

浏览次数: 536次  

版权所有:中国方圆国珍基金会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3911296293  E-mail:guozhen6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