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困,考上大学的陆春久选择勇敢面对
山区孩子在“玩命”读书
从山区农村里走出来求学的孩子,是真正的“苦读书”,而贫困的家庭几乎是倾其所有支持孩子读书。这些孩子十分刻苦懂事,学习除了用功,还是用功。用都安高中莫振高校长的话来说,这些孩子是在“玩命”读书。
当日,一走进都安高中,记者立刻感觉到一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从校门一直延伸到教学楼的宣传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2002年至2006年所有考上大专院校的孩子的名单。这是学校借此激励在校学生发奋读书。
虽然是暑假末期,但是高三的孩子们已经开始补课了。不过学生们没有统一的校服,穿着五花八门。都安高中团支部书记韦喜凤老师告诉记者,都安高中每年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占新生比例的35%以上,他们连学费生活费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购买上两套校服换着穿了,所以学校对于穿校服没有明确的规定。
记者的到来引得孩子们好奇地张望,没有喧哗,没有嬉笑,他们只是静静地睁大眼睛看着。教学楼上拉着横幅,写着“让生命在高考拼搏中升华”,教室门上贴着对联横幅,时时刻刻在提醒学生“背水一战”。教室里面的课桌几乎被课本和复习资料掩埋,偶尔可以从书堆中看到一颗捧着书猛读的小脑袋。课本笔记本上空白处都记录着老师的讲解,草稿本用完一面再用另一面,铅笔演算过一遍后圆珠笔再在上面演算一遍……
“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早操早读,直到晚上11时,晚自习下课,有时晚上还会打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看书,怕被老师发现。”来自隆福乡渔洞村隆沙屯的冉义福告诉记者,他拼命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偿还家里的债务。实在承受不了学习生活压力的时候,他会打篮球发泄,没有球鞋就光着脚上。
“在我们这里,没有文化,就只能回家种地。一定要考上大学,才会有出路。”冉义福最后对记者说。这也是记者在都安高中采访时,从孩子们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姐妹贩卖水果筹路费
都安号称“九分石头一分土”。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全县248个行政村,贫困村就占161个。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根深蒂固的贫穷,让孩子越是贫穷就越“玩命”读书,考得越好却越担忧,因为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陆春久是都安高中民族女子班的一位女生,家住澄江乡六柱村地良屯,今年以575分的成绩考取了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7年,但这个好消息让这个贫困的家庭愁多于喜。
春久的哥哥2004年考上成都理工大学,第一年六七千元的学费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今年的学费还没有落实下来,而春久又和姐姐一起考上了大学。但对于父母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考上了,无论如何都要供孩子上学。为了这个目标,陆爸爸在外打工,陆妈妈则扛起家里所有的农活和照看奶奶的工作。
而春久和姐姐为了挣上学的路费,自考完高考第二天起便开始贩卖荔枝、龙眼等。到记者采访当日,她们已经攒了470元。“先赚好路费到学校再说,实在不行了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春久黝黑的脸写满着坚毅。
后来记者得知,17日有位河北邯郸的热心人士看到新闻报道,表示愿意资助春久读完大学。
琴花穿着破烂不堪
巴谭村内仁屯二队的潘琴花和陆春久同班,今年以579的分数考上华中农业大学会计专业,9月9日开学前,必须准备好7000多元的费用,但是截至记者采访时,她的学费仍然没有筹到,甚至连路费都没有着落。
记者眼前的琴花,身上穿着不知道是哪个婶婶阿姨给的衣服,破破烂烂不说,感觉上不适合她这个年龄段。韦喜凤老师告诉记者,琴花身上的穿着永远不合时宜。
爷爷生病卧床,爸爸妈妈靠种地养家,弟弟妹妹也在读书,家里的房子破烂阴暗,喝的水要走上好几里路背回来,琴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艰苦读书,并且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
“从小到大,爸爸常对我说,只要我能读下去,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但是家里的经济条件……”说到这里,泪水直在琴花的眼眶里打转。
其实,记者在采访中还遇到很多类似春久和琴花这样的孩子。他们成绩优秀、学习刻苦,但是家庭经济却是困难重重。这些孩子每个月的伙食费也就是100元左右,学费却经常拖欠,甚至到了毕业都交不上,更别说大学的高额学费了。他们的家庭无能为力,学校则根本无法顾得上这么多人。读书对于他们而言,是真正的苦读。
“化缘”也要送孩子上大学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怎能让考上大学的孩子被贫困拦在大学门外。据都安县韦绍仕县长介绍,多年来,县里除了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外,每年都安排28万元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减免150—200名高中生学杂费,并发动县内干部职工对口扶助200名特困生和积极协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而直接面对困难学生的学校和老师更是尽心尽力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都安高中每年都会从学校不多的经费里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这些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莫校长带领全校师生给贫困学生捐款,能捐10元的就捐10元,能捐100元的就捐100元。到了每年的七八月份,莫校长则带领学校领导、团委会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求援,到各单位“化缘”,请个体老板、建筑工头资助,就这样慢慢积累,为贫困学生上大学筹集费用。
“现在,我们在校长的影响下,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遇到人讲话时不超过第三句,肯定会问‘你有没有兴趣资助一个孩子上大学’。”韦喜凤老师无奈地说道。虽然这个方法不值得推崇,实属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却切切实实帮助了不少贫困孩子上了大学。此外,这些贫困学子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捐助。不断汇来的助学资金解决了不少贫困孩子没钱上大学的困难。
但是,这些都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的问题。救助这些学生,让他们能顺利上大学,已经不是他们家庭和个人的义务,而是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所以,各级政府要强化教育的保障制度,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就学难的问题。